藝術學理論是對藝術門類的綜合性論述。藝術的門類很多,形式、樣式和題材、體裁的紛繁決定了它的多樣性,并不斷地推陳出新。
在音樂、美術、舞蹈、戲劇與戲曲、電影與電視以及曲藝與雜技等藝術門類中,如何對創(chuàng)作、設計、表演、演奏的紛繁現(xiàn)象作整體性的觀照,區(qū)別其個性與共性,將其共性歸納和構建完整的體系,解釋藝術的性質與特點,藝術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藝術的功能和社會作用,藝術在文化中的定位,以及藝術自身的種種問題,使之納入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軌道,是藝術學科的主要任務。
本學科與相鄰的二級學科,諸如音樂學、美術學、藝術設計學、舞蹈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戲劇戲曲學等都有廣泛、密切的聯(lián)系。
藝術學理論主要是對所有藝術門類的綜合性論述和教育,其下屬分支多為各類型藝術史學科,主要開設于研究生碩士和博士學位。起源于早起的歐洲大陸,在近代才開始有了科學而系統(tǒng)的學科教學。
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
17世紀:巴洛克藝術 ...

藝術史教師

大學教授

研究員

音樂教師
各類型藝術活動專業(yè)評論/批評人 - 藝術批判
鑒定師 - 藝術品鑒賞
編劇 - 藝術文學創(chuàng)作
文物修復 - 藝術品修復
藝術品鑒賞是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過去已經(jīng)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lián)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xiàn)象的活動。欣賞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體驗等感性認識方面 ...
世界藝術史大會 :
世界藝術史大會是國際藝術研究領域中最重要的學術活動。在組織形式上,它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相似,繼第一屆代表大會于1873年在維也納召開之后,每4年一屆,分別在世界各地舉行。?與首屆代表大會同時產生的國際藝術史委員會(Comité Internationald ’Histoiredel ...
藝術品修復 :
明末周嘉胄曾在《裝潢志》中寫道:“前代書畫,傳歷至今,未有不殘脫者。茍欲改裝,如病篤延醫(yī)。醫(yī)善則隨手而起,醫(yī)不善則隨劑而斃 ...

陳池瑜
點擊查看個人主頁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藝術學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藝術學)評審專家、CSSCI雜志《藝術百家》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學術叢刊《藝術與科學》副主編,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任職院校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

彭鋒
點擊查看個人主頁
現(xiàn)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院長,國際美學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藝術哲學、藝術批評、美學原理、中國古典美學、西方當代美學、中西比較美學。出版學術著作有《美學導論》等。

李洋
點擊查看個人主頁
現(xiàn)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高教學會美育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歐洲電影史、電影理論與西方藝術理論。

Michael Sullivan
點擊查看個人主頁
生于1916年,牛津大學圣凱瑟琳學院榮譽退休院士,曾在倫敦大學、斯坦福大學、劍橋大學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從事教學研究,榮獲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古根海姆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等多所機構頒發(fā)的多項榮譽和研究基金。1940年代來到中國,開始接觸中國藝術,結識了龐薰琹、吳作人、丁聰、郁風、關山月、劉開渠等現(xiàn)代中國畫家,此后又與幾代中國藝術家和諸多藝術機構來往密切。畢生專注于中國藝術的研究和傳播,是最早向西方介紹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西方學者之一,并成為這一領域的國際權威和引領者。蘇立文教授撰寫有《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藝術中國》《東西方藝術的交會》等多部深具影響力的專著。

方聞
點擊查看個人主頁
著名美術史家、文物鑒定家、教育家。1930年出生于上海,十歲便開個人書法展覽,被譽為神童。1948年赴美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先后獲得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留校。曾擔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講座教授、藝術考古系主任、普林斯頓藝術博物館主席、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畫部特別顧問等職務。方聞致力于以風格分析的方法解決藝術史的斷代問題,在普林斯頓大學創(chuàng)立了美國第一個中國藝術和考古學博士點。主要出版物有《心印》、《夏山圖:永恒的山水》、《超越再現(xiàn):8-14世紀的中國繪畫與書法》、《兩種文化之間》等。方聞門下弟子眾多,形成聲斐海外的“普林斯頓學派”。

林樹中
點擊查看個人主頁
別名光望,字樹中,男,漢族,1926年5月生,浙江平陽人,著名學者、具有國際影響的美術史論家,弘一法師的再傳弟子,悲鴻弟子,俞劍華學派的傳承人。與王朝聞、金維諾、王伯敏并稱為中國美術學四大博士生導師。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江蘇省高校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美術學科評委,文化部美術學博士生指導教師專家評議組成員。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校外職務評審委員,美國密西根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日本龍谷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顧問,北京畫院“傳統(tǒng)中國繪畫研究中心”和“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顧問,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09年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杰出人物。

班宗華
點擊查看個人主頁
方聞教授弟子,耶魯大學藝術史系約翰?M?希夫榮休教授。1963年獲斯坦佛大學學士,1966年獲普林斯頓大學碩士,1967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作為杰出的中國藝術史學者,班宗華先后執(zhí)教于耶魯大學(1967-1975;1979-)、普林斯頓大學(1975-1979),并且為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館、大都會藝術館作顧問指導。他還曾擔任如亞洲藝術文獻編委會等多個亞洲文化組織的成員及主席。其著作《大明的畫家》(1994)曾獲得由美國學院藝術協(xié)會向博物館學者頒發(fā)的阿爾弗雷德?巴爾獎。

李鑄晉
點擊查看個人主頁
生于1920年,美國堪薩斯大學美術史資深教授,最早投入中國現(xiàn)代繪畫史研究的權威,國際著名的中國藝術史家。1943年畢業(yè)于金陵大學,獲文學士學位。后入美國愛荷華大學,1949獲碩士學位,1955年獲博士學位,曾任教于奧勃倫學院,印第安那大學,愛荷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及匹茲堡大學,并在堪薩斯大學任教二十余年,任堪薩斯大學藝術系主任六年,1990年退休,現(xiàn)任穆菲講座名譽教授。著有《中國現(xiàn)代繪畫史》、《鵲華秋色: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中國畫家與贊助人:中國繪畫中的社會及經(jīng)濟因素》等。

Michael Sullivan
點擊查看個人主頁
生于1916年,牛津大學圣凱瑟琳學院榮譽退休院士,曾在倫敦大學、斯坦福大學、劍橋大學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從事教學研究,榮獲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古根海姆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等多所機構頒發(fā)的多項榮譽和研究基金。1940年代來到中國,開始接觸中國藝術,結識了龐薰琹、吳作人、丁聰、郁風、關山月、劉開渠等現(xiàn)代中國畫家,此后又與幾代中國藝術家和諸多藝術機構來往密切。畢生專注于中國藝術的研究和傳播,是最早向西方介紹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西方學者之一,并成為這一領域的國際權威和引領者。蘇立文教授撰寫有《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藝術中國》《東西方藝術的交會》等多部深具影響力的專著。